荆门总工会网站 欢迎您的访问!
杨昌明:无影灯下的一面旗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
2023年05月04号

17杨昌明 1 九派通启动页1-16比9.jpg


手术室中,无影灯下,有一个身影稳稳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就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杨昌明。

杨昌明大学毕业后即进入荆门一医从事手术麻醉工作。他长年奋战在手术战场,以精湛的医术创造了荆门市多个第一:率先完成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技术;率先使用肿瘤病人术中热化疗技术;率先运用ECMO技术救治心肌炎患者……

他先后多次获得过荆门一医“十佳医生”“先进工作者”、荆门市首批“荆门名医”、荆门市卫生健康委“优秀共产党员”、“荆门好医生”、荆门市卫生健康系统“时代先锋”、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他是一把伞,用情在守护

每一项细微工作都关系到病人手术成功与否。杨昌明认为,无论手术病人的病情轻重与否、手术或大或小、年龄或高或低,麻醉师都要亲自访视,仔细判断病人能否承受手术的创伤、失血和麻醉药品在体内对生理的干扰。

每一份真情的付出都是为促进病人快速康复。他对待病人体贴入微、呵护有加,像亲人般热情,有些患者在手术室由于紧张,会有些抵触情绪,不配合麻醉穿刺,他总是耐心地安慰,仔细地教导,尽情帮助,利用各种方法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每一次顶压前行都是为了践行医生的天职。在麻醉工作中,他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把守护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计代价、迎难而上,为手术患者保驾护航。

“一位心力衰竭的患者,血压只有50-60mmHg,命悬一线,希望ECMO团队会诊。”2019年下半年,他在患胰腺炎住院期间,突然接到心内科一主任电话。他转身就拔下手上的输液针头,迅速赶到重症医学科。在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后,杨昌明立马做出医嘱:“给他上ECMO!”这是荆门市第一例ECMO患者,也是一次从0到1的探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在生命面前,杨昌明没有丝毫犹豫,让患者平平安安从这里出去是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信念。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仅用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ECMO通道的建立,虽然他自己因病情几乎虚脱,但看到患者血压慢慢恢复正常,他欣慰的笑了,经过进一步地治疗,患者不久转危为安。

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了多次。在他微信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就在他母亲病重,需要他照料时,一位百岁老人突发肠梗阻,心功能差、呼吸困难,生命危在旦夕,作为主任医师的他,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冲进手术间。第一时间进行血管活性药物调节、麻醉深度调整和呼吸参数调控,时刻观察监护仪指标,终于在他的不懈守护下,腹腔镜肠切除术顺利完成,病人生命体征进一步稳定。而此时他才想起重症的母亲还躺在病床上,需要他这个儿子尽孝。

他是一把钻,永远在探索

麻醉工作任务繁重,麻醉医生需要具备药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手术科室的多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够胜任。为了更好地开展诊疗工作,杨昌明在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号召全科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医者要把学习研究作为终身事业。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将多项国内外先进麻醉技术引进医院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既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他引入的神经阻滞技术对危重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每年有130多例的病人顺利完成手术,改善了生存质量;开展的分娩镇痛技术,让医院的无痛分娩比率提高到了60%,并使荆门一医成为了全国首批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引进的三氧大自血技术,为免疫力低下、睡眠障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共治疗亚健康患者2000人。

他还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临床科研创新,先后主持省市科研项目3个、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2个,发表SCI论文5篇,统计源核心期刊20余篇。2016年,他撰写的论文《Anti-oxida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benefits of the ribonucleoside analogue 5-azacitidine in mice with acetaminophen-induced toxic hepatitis》,获荆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2018年,他撰写的论文《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1-beta-d-ribofuranoside alleviated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acute hepatitis in mice》,获第十七届荆门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一等奖;2020年,他不断观察、总结,撰写的论文《Dexmedetomidine allieviated lipopolysaccharide/D-galactosamine-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获荆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他主持的科研项目“炎症反应与老年病人髋关节置换术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获荆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成功在20余家医院应用,累计为15000余名患者带来福音。

他先后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创新与推广分会全国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委员、荆门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荆门市麻醉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务,并带领荆门市麻醉学会举办了国家级继教项目5个、省级继教项目4个。2014年,麻醉科(专业)入选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

他是一面旗,勇当急先锋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病人的肺部。尤其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由于肺部受损严重,常会导致缺氧、呼吸困难等凶险症状。紧急气管插管,是挽救新冠肺炎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也是治疗最危险的操作。

作为一名资深麻醉医师,他责无旁贷投身前线,迅速召集麻醉科志愿者,组建了新冠肺炎气管插管突击队。作为插管突击队队长,他又身先士卒,24小时守候在前线战场,和突击队员们一起为危重症患者搭起守护生命的桥梁,以专业力量和顽强意志阻击着威胁生命健康的新冠病毒。

在给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第一次气管插管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和害怕,穿好防护服,率先冲进病房,推药、面罩给氧,每一次呼吸囊的挤压,都会有大量病毒从病人口鼻喷出,房间内弥漫着高浓度病毒,他屏气凝神,娴熟将喉镜置入患者口腔,艰难从布满雾水的眼罩和面屏的夹缝中寻找声门,1秒、2秒、3秒……插管成功,生命呼吸通道建立,周围的同事都竖起大拇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坚守抗疫一线56天,进出新冠肺炎重症病房286次,共参与气管插管28次,静脉穿刺置管36次,成功拔管19例,突击队员无一感染。

作为ECMO团队组长的他,电话24小时待命。杨昌明永远记得2月3日那天,医院收治的一名33岁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病情发生恶化,命悬一线。经过前期充分会诊、讨论,他带领团队医务人员为该患者实施了ECMO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涌出,空气中到处漂浮着致病因子,在这种极具传染性的高危环境下,他带领队员坚持了3个小时,成功完成手术,ECMO运转顺利。术后,他和他的队员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坚守了整整16个昼夜,患者肺部慢慢恢复,最终顺利脱机,痊愈出院。这也是全国用ECMO救治新冠肺炎成功的第二例患者。此后,他还带领团队完成了三例ECMO的救治工作。

在抗疫一线,杨昌明把医者仁心的大爱,全部给了患者。当最后一个新冠肺炎患者离开重症监护病房后,他被多次邀请参加国家级、省级抗疫在线交流会,并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他说,他要把医者的故事传递下去,那些平凡而勇敢的人值得世人铭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者最熟悉的誓言,“热爱祖国,恪守医德,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也是杨昌明一贯践行的医者标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室主任,几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岗位,不分白天黑夜,不畏艰难曲折,不辞辛苦,救治生命,用医者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杨昌明说,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他将更加努力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医院谋发展,为人民谋健康,他坚信经过疫情的洗礼,祖国将更加强大!

来源:市总宣教部

  • 热门推荐
  •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

07

2025/05

湖北金石炼化建设有限公司工会隆重表彰2025年劳动模范

4月28日下午,湖北金石炼化建设有限公司工会对2025年劳动模范进行了隆重表彰。公司领导班...

30

2025/04

荆门市工人文化宫公益性服务改造项目设计服务 竞争性磋商公告

根据工作需求,拟就市工人文化宫公益性服务改造项目设计服务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欢迎符合条件的...

30

2025/04

沙洋县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 廉政教育提醒会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为进一步严明“五一”假期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廉洁自律意识,4月3...

友情链接:
湖北工会网 武汉市总工会 宜昌市总工会 荆州市总工会 十堰市总工会

联系我们:0724-2372051

地址:荆门市漳河新区天鹅路65号(荆门传媒中心A座11楼) 邮编:448000

备案号:鄂ICP备16014467号-2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