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源、文俊)人类向攻克新冠病毒再迈一步。4月12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联合申报的一类新药——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Ⅰ/Ⅱ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首批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保留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制备而成的疫苗。通俗地说,它可以杀死人体内的病毒,但保留其完整结构,让人体免疫系统具备识别病毒、产生抗体的能力。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共有数十个候选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发。我国选择5条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分别是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和核酸疫苗,上月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在汉启动临床试验,使用的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分离株后,迅速启动攻关,与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组建团队开展灭活疫苗研发。1月21日,湖北省科技厅紧急启动“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3天后,300万元专项经费拨付到位,支持该疫苗研发。此后,该团队依托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生产毒株的纯化;攻克了病毒培养的技术难题,建立了病毒大规模培养、灭活、浓缩、纯化等生产工艺;筛选出了灭活疫苗制剂配方,制备出多批次申报注册和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完成了候选疫苗的疫原性分析、安全性和保护性研究。
“此次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灭活疫苗,具有生产工艺成熟、质量标准可控、保护范围广等优点,可用于大规模接种,并且有国际通行标准判断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我国灭活疫苗研究基础较好,应用广泛。2003年,该所曾成功研发SARS病毒灭活疫苗,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具备大规模灭活疫苗生产能力。
据了解,该疫苗已于4月12日启动Ⅰ期临床试验,志愿者已经接种疫苗。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该疫苗已为应急使用做好充分准备。
整合力量 争分夺秒 特事特办
我省全力以赴攻关病毒疫苗项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李源 通讯员 龙华 李斗林 李翠华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加速,背后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疫情发生之初,我省就将疫苗研发作为科研攻关重要方向之一。1月2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于1月5日率先成功分离到了合适的病毒毒株,1月9日该毒株资源按标准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并进行了标准化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
1月21日,省科技厅紧急启动“2019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成立了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该项目委托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牵头,组织整合省内专家力量,围绕疫苗研发、快速检测、病毒溯源、药物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1月24日(大年三十),300万元项目攻关先期专项经费即拨付到位。
疫情期间,疫苗研发遇到多种困难。由于实验室空间有限,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分多个小组轮流进实验室,倒班做研发,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默契合作。
武汉P4实验室对安全要求极高,工作人员退出实验室前,必须通过化学淋浴对正压防护服表面消毒,之后脱下防护服和一次性内衣,洗澡后才能换上个人的衣服。不少科研人员表示,都已记不清自己在实验室究竟待了多长时间了,“只记得最多一天洗了5次澡”。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科研攻关中遇到的困难,科技厅都会快速反应,特事特办,全程跟踪,全程服务。
小鼠和猴子病毒感染模型工作,是评价灭活疫苗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省科技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关于协调开通猴子运输绿色通道”“协调解决科研材料航空运输事项”等多项文件。据介绍,科研攻关专班在收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关于开通猴子运输绿色通道报告后,于2月20日晚紧急致函省指挥部,相关部门领导立即批示办理。
次日,武汉病毒所即顺利开展了恒河猴的试验,现已结束的恒河猴的免疫保护性实验证明,灭活疫苗可以完全保护新冠病毒的感染,即使在高剂量感染情况下,检测不到病毒的复制和增殖,看不到病毒引起的实验动物肺部病变和其他病理反应,证明该候选灭活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
再如“协调解决科研材料航空运输事项”,2月4日下午科研专班收文,通过多方多地协作努力,不到三天,2月7日中午即已完成材料运输。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